[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49-02
《语法哲学》自1924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是当今世界非常重要的几部语言学著作之一。书中叶斯柏森以剖析很多的多方面语言材料为基础,系统地讲解了他对语法一般原则方面的看法,这类看法是他在多年研究各种语言中酝酿形成的,并综合运用了其他学科的成就来研究语言,充满了很多独特见解。
虽然《语法哲学》中有很多独特见解,极具学术价值,但现在所搜集到的专门研究《语法哲学》的论著只有7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该书中的一些语法理论思想进行了客观的一定和批判(勃?阿?伊利什,1985;胡明扬,1988);二是简要地介绍了《语法哲学》各章节的内容(萧国政,2009;葛本钱,2002);三是分别探讨了叶氏的语法思想、体系和理论与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林允清,2013;任绍曾,2001;廖序东,1987)还有不少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引用了叶氏《语法哲学》中的理论,但多数仅从各自兴趣出发研析叶氏语法理论及体系某个侧面,如“三品说”、组合式及连系式等,但语言本质观作为叶氏要紧的语法观之一是别的学者几乎没涉足或者鲜少关注的方面,因此本文期望可以进行简要讲解,进一步洞悉叶氏语法观的魔力所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传统语法仍旧还被视为是传统逻辑的附庸,叶氏反对从逻辑出发的旧定义,觉得应该从语言本身及其交际功能出发来研究语法。他看重交际中“活的语言”研究,倡导时刻把说和听的过程放在第一。叶氏觉得“语言的研究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纯粹的语言形式进行研究,另一个方面是为人而进行的语言研究。”但他觉得传统的不少语法理论之所以存在很多缺点就是由于大多停留在对纯语言研究的层面,不少研究只不过通过文字媒介来认识和挖掘语言。在叶氏看来,“语言的研究只有第一把察看活的语言作为基础,如此才能获得对语言本质的正确理解。”(2009:
1)其中“活的语言”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正如叶氏在《语法哲学》开篇中所说:“语言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是说话者想要让听话者知道自己并知道自己思想的活动。假如想要知道语言的本质,就需要看重说话者和听话者与二者之间的关系。”(2009:
1)这说明考察语言需要结合其用户,必须要时刻把听和说的过程放在第一,由于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都具备同等重要程度。从这个看法出发可以看出叶氏十分看重语言的交际功能。
然而,语言又是如何服务于大家社会交际的呢?叶氏如是说:“语言是习惯性行为的总和,说话人说出的每个词或句子不只取决于他在以前类似情景中的行为,还取决于它从别处所听到的东西。在每一次应对新的具体场所时,说话人借助习惯进行语言表达的同时,还要变更这类习惯加以适应不同需要,在此过程中便会产生新的语法形式和新的惯使用方法。”(2009:22)其中的“习惯”既指说话人的语言用,用存在于头脑中固有些结构形式来遣词造句进行社会交际,也指说话人借助这种语言习惯进行语言创造,从而有了适应新语言习惯需要的新的语法形式和惯用语。书中叶氏还对惯用语和自由用语做了区别,进一步阐释语言是怎么样服务于交际的。他指出惯用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它的构词、重音、词序等都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由用语则是说话人在特定情景下依据肯定句型从听到的话语中概括出该句子结构的特点,并据此造出类似的句子形式,再依据情景需要遣词造句,完成交际的过程。这样来看,叶氏对语言的本质即“活的语言”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
那样对语言本质的研究应该怎么样着手?叶氏觉得语言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研究语言本质时,叶氏不同于索绪尔将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割裂开来,而是愈加看重两者之间的联系。由于他觉得历时研究的是语言的时间态,研究整个语言系统,还可以帮助剖析很多没办法讲解的“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共时层面研究的则是语言的空间态,研究语言中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帮助分析语言的理据,如此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状况,即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来察看剖析语言现象将会愈加全方位。一个从共时层面看来是孤立的事实或是不规则的现象,从历时层面看来却与该语言的早期阶段中的很多其他事实有着相互的关系。如英语中foot(脚)的复数形式是feet这一现象违背了单数名词后边加-s构成复数名词这一规则,从共时层面没办法讲解这一不规则现象,但追溯到古时候英语,从历时角度剖析,类似的不少不规则现象便迎刃而解。因此在对语言本质的研究过程中,叶氏强调“历史语言学需要打造在大家可以直接获悉的语言进步的每个阶段所作的描写之上的”(2009:25)。也就是历时语言学应该打造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叶氏在《语法哲学》中讲解我们的共时语法体系时,将那些具备历时研究性质的语言材料充分地用来说明语法现象,可谓是将共时描写和历时研究结合在一块的成功典范。
另外,叶氏在共时研究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了口语的重要程度,他指出“大家一刻都不可以忘记书写只是说话的替代,这样大家才能知道语言的真实面目与语言的进步经历……除非人用脑子把写出来的词转化成相应口语的词,并赋予其生命,不然书面语的词只是木乃伊而已。”(2009:3)因此口头语言是第一性的,书面语言是第二性的。他还强调重音、语调对口语语法的要紧用途,觉得“语法第一应当研究语音,然后再研究文字。”(2009:4)只有做到了这类的语法学家才是“研究新事物的学者”。由此看来,叶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考查中都基于“活的语言”之上。
叶氏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其中包括着很多科学的真知灼见,就其“活的语言”观中存在适当的内核。从他的表述大家可以看到,他将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这类都是正确的,体现了语言科学的进步。虽然后来被指出其见解存在着一些片面性,但不能否认它仍具备肯定的学术价值,由于它启迪了后人,促进他们不断地挖掘叶氏学说所存在的问题,推翻他的看法,从而愈加接近语法事实的真相。